首页 bti体育是什么平台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朝鲜停战谈判桌前,我方谈判代表唇枪舌战,静坐对峙2小时不让步
发布日期:2024-12-22 05:39    点击次数:130

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,我们通常只重视军事斗争,而忽略了谈判桌上的政治斗争。

实际上,1951年7月开始的停战谈判,其斗争的激烈程度,丝毫不亚于战场前线的武装斗争。

联合国军受到重创,不得不选择谈判

1950年9月美军仁川登陆后,一开始狂妄自大,认为北朝鲜军队不堪一击,企图短时间内结束战争。

不过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之后,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,平均每隔一两个月就发起一次战役,令联合国军痛苦不堪。

在这五次战役中,麦克阿瑟指挥的联合国军,损失十分惨重,之前喊出的所谓口号——“士兵回国过圣诞节”等,最后被证明都是自己打自己嘴巴。

1951年4月,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, 联合国军司令麦克阿瑟突然被撤职。

展开剩余89%

美国意识到,想要打败中朝军队,要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,“朝鲜战争是个无底洞,看不到联合国军有胜利的希望”。

就连杜鲁门也说,“即使联合国军打到鸭绿江边,非但战争不能因此而结束,反而意味着更大规模的战争就要开始”。

于是,1951年5月17日,杜鲁门批准了关于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的建议。

不过,有一点比较麻烦的是,美国想要停战谈判,就当时的条件而言,并没有那么容易操作。

为什么这么说呢?

因为中美当时还没有建交,意味着没有官方的沟通渠道。在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,终于联系上中国政府之后,却没有得到想要的效果。

无奈之下,他们找到了苏联政府,希望通过苏联建立起中朝与美国之间的联系。

这下子,他们才算是找对人了。

他们找的这个苏联人叫雅可夫·马立克,他当时是苏联驻联合国大使,这个人的影响力还是有一点的。

1951年6月23日,马力克在联合国发表了一段演说,大意是希望朝鲜战争应该尽快结束,多方之间需要进行谈判等内容。

他说的话基本就代表着斯大林的态度,那么既然苏联都发话了,我们和朝鲜也没啥好说的了。

最后,中朝美三方商定,于1951年7月10日,在三八线上一个叫开城的地方,开始进行停战谈判。

同时还约定了“暗号”,为了避免被对方军队误打,双方必须在每辆车上面覆盖一面白旗,以便于识别。

不过说归说,真到了谈判桌上的政治斗争,远远没有人们想象地那么容易。

谈判的核心问题

1951 年 7 月 10 日,朝鲜战争停战谈判终于正式开始了。

中朝组建了一个谈判代表团,我们派出的是副司令邓华和参谋长解方,北朝鲜派的是人民军第二军团长南日和李相朝,一行总共4个人。

美韩组建了一个谈判代表团,其首席谈判代表,是李奇微亲自指派的远东海军司令——特纳·乔埃。

这个乔埃口气十分狂妄,谈判一开始就抢着先发言,不断强调“停战协定没有生效之前,战争仍在继续进行,延迟达成协议将会延长战斗,增大伤亡。”

这本来是一段毫无意义的话,但是经过乔埃的特意强调之后,反而具有了军事威胁的味道,他意图通过强硬的态度,在气势上压过我们。

面对咄咄逼人的乔埃,中朝代表完全不为所动,不卑不亢,直截了当地提出了自己的三点主张:

1、双方停火;2、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;3、双方各自后退五公里, 建立非军事区,脱离接触。

直到此时,双方的第一个核心争议点就出现了——军事分界线如何划分?

中朝方面,坚持以三八线为界,但是美韩死活不同意,为啥呢?

这个原因,我们一开始也不知道,后来多次辩论之后才明白过来,原来美韩对此心里不平衡。

他们总以为,北朝鲜在三八线以北占的面积更大,如果以三八线为界,南朝鲜明显吃了亏。

一个叫霍治的人还说:“如果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,根据地形,我方在东线后撤之后难以重新攻取,而你方在西线后撤之后,则易于重新攻取。”

这话一说出来,我方立即给予反驳:

“我们在这里,到底是在讨论停止战争以和平解决朝鲜问题, 还是在讨论停火一下再打更大的战争呢?”

美方代表听后,瞬间哑口无言。

就这样,双方争持不下,互不妥协,谈判陷入了僵持。

有一次,双方就静静坐着,都不说话,时间竟然长达2小时11分钟,不得不说,这可能是世界谈判史上的一个奇迹。

最终,在多方调停之下,中朝做出了让步,同意了美方意见,放弃三八线的主张,支持美方坚持的主张——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。

同时,双方同意以此为界线,各自部队都后退2公里,建立一个非军事区。

1951年11月末,经常干长达5个月的艰难谈判,双方终于就军事分界线签订了第一个协议。

虽然历经波折,但毕竟有了结果,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进展。

不过没过多久,双方又在第二问题上出现了巨大分歧——战俘问题。

1951年12月11日下午,一顶绿色的帐篷内,双方开始谈判战俘问题。

一开始,双方代表虽然紧绷着脸,但还是保持着外交礼仪,互相点头致意,随着舌战的加剧,双方开始了激烈的争执。

当时美韩有个很不礼貌的做法是,他们给出的战俘名单,都是用英文拼写的名字和番号,没有采用中文和朝文,更没有关于战俘的职务、衔级等信息了。

这非常不利于我们对于战俘名单的核实,对此,中朝代表给出了强烈抗议。

更令人不满的是,关于战俘交换的具体操作问题上,美韩再次提出了十分无理的要求。

当时美韩交出的中朝战俘名单是13.25万人左右,我们交出的美韩战俘名单是1.15万人左右。

这里有些人可能会奇怪,为啥我们俘虏的美韩士兵人数,会比他们俘虏的中朝士兵人数少了这么多。

其实这跟当时我军内部的俘虏政策有关,我们一贯坚持的政策是释放战俘、优待战俘,所以说数字较少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
不过美军却抓住这个巨大“优势”不放,他们认为自己手上的“筹码”更多,就理应拥有更大的利益和“回报”。

具体什么意思呢?

当时关于战俘问题,国际上通用做法是参照《日内瓦公约》的规定,就是有多少换多少,双方全部交换俘虏。

中朝一开始预想的方案就是坚持《日内瓦公约》,反正有先例可循,以为美韩总没什么狡辩的了

但是事情远远出乎意料,美韩不仅不同意我们的主张,还提出了所谓“一对一换俘”的方案。

大致意思是,你一个战俘换我一个战俘,等你的战俘人数换完了之后,就用“平民”来代替,什么意思呢?

其实美韩意图用这种方法,要走更多的平民百姓,让他们从北朝鲜迁居到南朝鲜生活。

对于这一点,中朝方面自然不会同意,于是双方再一次陷入了僵局。

就在谈判焦灼不下的同时,美韩士兵在战俘营内,用毒打、虐杀等手段,强迫中朝战俘刺字、写血书、打手印,表示“不愿遣返”。

中朝战俘对此坚决抵抗,后来竟然酿成了美军开枪甚至动用坦克和空降兵,屠杀战俘的严重流血冲突事件。

1952年10月8日,停战谈判破裂,双方宣布无限期暂停谈判。

直到1953年4月恢复谈判,这中间半年的时间又发生了许多事情,最后促使了停战谈判的重启。

一个是,艾森豪威尔顺利当选美国第34任总统后,采取了积极措施,希望结束朝鲜战争。

另一个是,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不幸去世,苏联人坐不住了,中朝在苏联代表的斡旋下,也希望尽快结束战争。

总之,在多方调停之下,战俘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,不过这次是美韩做出了让步。

因为艾森豪威尔在竞选总统的时候,打出的口号就是尽快结束战争,他能顺利当选,也说明了美国国内的民意,美国人对这场久拖不决的战争已经深恶痛绝。

所以,虽然李承晚死活不愿意,企图还想着捞取更多的政治利益,但是美国人已经完全不想再多耗一天了。

1953年7月27日,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签字仪式,在板门店顺利举行。

同时彭德怀、金日成分别向中朝部队发布停战命令:“自1953年7月27日22时起,即停战协定签字后的十二小时起,全线完全停火。”

自此,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,才算真正全面结束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Powered by bti体育是什么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